今天是:  
站内搜索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文艺天地 > 文艺天地  
六旬老人自学成为风筝专家,曾做出最长80米风筝安徽风筝界的“神雕侠侣”
日期:2015-06-01 浏览:
六旬老人自学成为风筝专家,曾做出最长80米风筝安徽风筝界的“神雕侠侣”
 
无论在蚌埠还是在合肥,提起66岁的沈国强,玩风筝的人都竖起大拇指,赞一声“了不起的风筝老人”。20年做出数百只精美绝伦的风筝,从一窍不通到成为横跨两地的风筝专家,沈国强全靠自学成才。
制作上百只风筝,最长80米
走进沈老合肥的家,看到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风筝。三四十米长的龙头风筝,有着近1米长大翅膀的蝴蝶,浅蓝色竹蜻蜓,太极八卦图、蝙蝠......沈老很自豪地说,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,大部分作品在蚌埠老家没有带过来。沈老介绍,无论是硬翅、软翅还是串式、桶形,五大种风筝类型,只要书里出现过的,他全部都做过。
20年的时间里,沈国强制作的风筝数以百计。“二龙戏珠”、“龙凤呈祥”、“百鸟朝凤”,“太极八卦”……沈老呈现的作品无论实物还是照片,个个都栩栩如生,精妙无比。他还曾做过一个长达80米的龙头风筝,还有两翅4米宽的蝴蝶。在香港回归的时候,沈老甚至在风筝上挂了巨型条幅“祖国统一,众望所归”。在北京申奥的时候,沈老在风筝上挂了一幅申奥的五环标志。
学做风筝是为锻炼身体
上世纪90年代,时年40余岁的沈老在蚌埠市某银行做内刊编辑。长期伏案导致视力严重下降。有一天,沈老在淮河大堤上散步,看到很多人在放风筝,他有了放风筝的念头。“放风筝,望远可以锻炼视力,在地上跑动可以锻炼身体,又玩又锻炼身体,多好的一件事。”自此,沈国强与风筝结下了几十年的“不解情缘”。
主意已定,沈老开始疯狂搜集风筝的资料。“构思风筝的结构,是什么动物,用什么颜色,都有讲究。”沈老的老伴笑道,那些年,自己的丈夫像着魔了一样,留意一切有关风筝的报刊与电视节目,观察京剧的脸谱,邮票的图案,手捏的泥人,搜集废弃的塑料袋等作为风筝材料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沈老的努力下,他的风筝很快陆续飞上了天空,并且越做越好,越做越精。与此同时,困扰他很久的近视问题也消失不见了。
沈老介绍,自从迷上做风筝,简直“走火入魔”,“每天做风筝直到深夜十一二点,第二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试飞,有时候甚至忘记了吃饭。”为了让风筝更加逼真,沈老甚至亲自去捉蝴蝶观察它翅膀的纹理及身体的结构。为了追求风筝质量,一个龙头三百多个点,他连续三天夜以继日终于完成。
风筝界的“神雕侠侣”
风筝的制作、试飞是一件很费时费力的工作。尤其是几十米长的大型风筝,放飞的时候仅凭一人之力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。沈老说,这么多年,妻子赵建萍给了自己很大的支持与鼓励。从1995年,沈国强萌生做风筝的想法到现在,赵建萍从未有只言片语的干涉阻挠。她甚至还帮着丈夫采购原料,扎制骨架,绘图调色,凌晨四五点跟他一起试飞新做好的风筝,从不埋怨。
在丈夫的带动下,赵建萍也越来越爱做风筝,放风筝。当他们还在蚌埠居住的时候,每天傍晚,夫妻俩都会带着自制的风筝到淮河大坝上放飞。制作精良,造型优美的风筝惊艳了散步的人群。不少市民带着老人孩子驻足围观,很多人甚至要求在他们的风筝下拍照。在围观群众的一再挽留下,夫妻俩经常会放风筝到晚上九点才能回家。渐渐的,淮河大堤上放风筝的这对“夫妻档”远近闻名。走在大街上,经常会被人认出,“那不是会放风筝的人吗?”老两口还曾经被邀请为刚刚竣工的大楼放飞龙筝祈福。
共同的兴趣爱好让夫妻感情特别好,这么多年,两人从未红过脸吵过嘴。有人笑称这对夫妻是“风筝界的神雕侠侣”。
有意传授风筝绝技
做风筝多年,沈老从不参加任何比赛,认为这违背了做风筝是为锻炼身体,娱乐生活的初衷。同样,他所做的风筝也从来不卖。曾有人出价1000元买两只龙筝为自己的孩子过生日。买主磨蹭好久,沈老愣是没卖。沈老说:“我做了上百只风筝,只做不卖,主要是别人放不好糟蹋了,会放的我宁愿送他一只。”
沈老说,自己很乐意有一个平台,传授别人做风筝和放风筝的绝技,让这项传统技艺得以传承。除了做风筝,放风筝,沈老在乐器方面也极有天赋,吹拉弹唱样样在行。
除此之外,沈老还有一项绝技——抖空竹。“二龙戏珠”、“背后捞月”、“凤凰点头”、“大盘丝”等等,空竹在沈老丝线的引领下乖乖地翻飞出一个又一个花样。沈老目前在合肥市四五所中小学教孩子们抖空竹。就连老伴赵建萍也教授了四千多名学生。
 
版权所有:安徽省老年基金会    皖ICP备2021015198号-1
办公地址:合肥市庐阳区濉溪路278号财富广场B座西楼1709室  邮编:230001  电话/传真:0551-62621712  邮箱:ahlnjjh@126.com